希特勒曾想建一座疯狂“帝都”(3)
时间:2012-07-05 09:47 责任编辑:小编-岁月童话 来源:威廉希尔_威廉希尔娱乐~ 点击: 次
为克服人手短缺,计划执行者自然而然地打起了集中营囚犯的主意
为了凸显新首都尊贵不凡的气质,包括总理府在内的所有宏伟建筑,全部使用优质花岗岩和大理石建造。由此便引出了另一个问题:这些坚硬的石材开采难度很高,从哪儿去找足够多的人手?彼时,身体健康的德国青壮年男子绝大多数都在服兵役。
点击查看更多图片
这自然难不倒施佩尔等人,他们早已把目光投向了设在德国势力范围内的各处集中营。实际上,自1936年开始,为了缓解穷兵黩武造成的劳动力紧张,纳粹德国便强迫囚犯劳动。臭名昭著的毛特豪森集中营便是依着一座花岗岩矿建成,采出的石料大部分用来铺设维也纳的街道;柏林外围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靠近一座大型制砖厂;北巴伐利亚的弗洛森堡集中营也是一座“石矿型集中营”,当地有“日耳曼尼亚”所需的、带有白色斑点的大理石。
可想而知,囚犯们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,他们食不果腹,毫无防护地在粉尘弥漫、塌方频发的矿井中劳作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毛特豪森、萨克森豪森和弗洛森堡集中营里,共有10万名囚犯死亡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开采石材时丧命。而在纳粹眼里,这样做可谓一举两得,既以极低的成本解决了材料问题,又可以通过体力劳动“重塑”囚犯的人格。
随着柏林市内大兴土木,很多“帝国子民”的旧宅遭到拆迁,他们面临如下选择:要么住市区内犹太人留下的房子,要么到郊外住政府提供的“安置房”。犹太裔居民可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。他们被强行驱逐,腾出地方给“高贵的雅利安人”住,自己却得花钱租房,以致柏林市区内一房难求,不得不住进“犹太屋”——上百个家庭挤在一栋卫生条件极差的大屋里,毫无隐私可言。1941年,他们中的大部分被运到波兰,后来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。
二战结束后发掘出的历史资料证明,施佩尔担任“振兴德国首都建筑总监”期间,主导查抄了23765户犹太家庭,超过7.5万名犹太人无家可归。